“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提质”“增效”?学生是否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悦,让生命在课堂中得到舒展?12月16日上午,通江超前第五届“同课异构”展示课活动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次执教“同课异构”的是七年级的三位语文教师陈跃宗、冉玲玲、周俊,课题是《猫》。
三位老师分别按照阳光课堂“导、思、议、展、移、测”六个环节精心设计了导学案,整个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了深度挖掘教材并适度拓展的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为全体参与师生奉献了精彩纷呈的示范课。
陈跃宗老师的课堂引人注目的是探究式课堂活动的设置,在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由趣味谜语导入,以角色转换,话题式的展开小组讨论汇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冉玲玲老师利用展示导学案的形式,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梳理课文。在自主学习环节引导学生采取默读、齐读、和情景式阅读等多种方式,深入阅读文本,并从中受到教益。
周俊老师的课堂独具匠心,问题设计循序渐进,脉络清楚,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多角度的品味文本,进而理性地探究故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较好地体现了育人作用。
课堂上,三位老师或声情并茂,娓娓讲述;或放手主导,充分启发;或激趣设疑,引人入胜。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他们不凡的教学功力和不同的个性风格,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愉悦度得到充分体现。
在随后进行的议课环节中,评委们就语文教学应体现的思想教育因素、围绕课题展开的群文阅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能力进入了深入交流。
三位参赛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学生是阳光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递,也是一种生活的状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构思和策划课堂教学,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是我们对“双减”大方针下对课堂教学的全新理解。
“同课异构”作为超前学校教育教学研讨月的内容之一,与“课堂展演”“微课研究”“读书活动”“论文撰写”一道,让教师在活动中收获了职业的幸福。
编后语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