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许淼 卿婧 吴文博 苟乔惠 杨雯竹
今天是2019年4月15日,农历己亥年三月十一;
历史上的今天:1891年4月15日,加拿大医生班廷发现胰岛素;
1898年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胡耀邦去世;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
2011年4月15日,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新闻热点
西安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幕后 4S店背景不简单
“奔驰车主哭诉维权”一事持续发酵。
在外界关注车主与奔驰4S店西安利之星的纠纷时,有媒体开始关心,西安利之星的老板颜健生到底是谁。目前,“西安利之星老板”已经上了微博热搜。
除了在西安利之星任职,启信宝等企业信息平台显示,颜健生也是上百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在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奔驰中国)中担任董事。
不过,与大多数商界人物高调宣传自己不同,颜健生几乎在媒体上“隐身”,只在港交所2007年的文件中有过简短介绍。此外,《新京报》、界面新闻均指出他是一位马来西亚“拿督”。观察者网查询发现,拿督为马来西亚荣誉制度下的一种称号,是一种象征式的终身荣誉身份,不具有世袭和封邑的权力。成龙、杨紫琼、李宗伟等华人均获得该荣誉。
此外,颜健生旗下的芜湖中星汽车销售服务公司,由演员赵薇及其哥哥赵健担任董事,赵薇为最终受益人之一。
另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17年,利星行汽车年度营业收入达到801.1亿元,在2018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中排名第三。
天眼查、企查查等企业信息平台显示,西安利之星成立于2012年5月,为外资投资企业,法定代表人为颜健生。其股东分别为中星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天鼎有限公司。
而中星集团为香港公司,旗下拥有豪华车经销商集团利星行汽车。
公开资料显示,西安利之星是利星行汽车成员。而后者为在中国成立最早和目前最大的奔驰汽车经销商,也是世界最大的奔驰乘用车经销商集团之一。
天眼查显示,颜健生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多达129家,担任高管149家,其中企业多数与利之星相关。
值得
值得注意的是,颜健生不仅在利星行汽车任高管,其还在奔驰中国担任董事。
而除颜健生外,奔驰中国还有其他高管也曾在利星行汽车任职。天眼查数据显示,奔驰中国现任董事长刘禹策曾于10多年前担任大连利星行董事长,2012年变更为颜健生。
观察者网注意到,香港《文汇报》曾于2012年报道称,刘禹策又名刘楚群,为马来西亚已故富商刘玉波的侄儿。而刘玉波为利星行的创始人,有着“沙巴木材大王”之称,为东南亚著名木材商。
1976年,刘玉波荣获沙巴州拿督勛衔,后再受封为高级拿督,即“丹斯里拿督”。
在刘玉波晚年时,刘禹策接棒成为中国内地及台湾地区代理奔驰汽车的公司董事长职务,其2012年初位于马来西亚富豪榜第17位。
《南方都市报》曾于2011年报道,除了颜健生、刘禹策以外,利星行集团董事沈秀明也是奔驰中国董事成员。
对此,《新京报》评论称,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组成来看,利星行在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享有相当的话语权,“就连奔驰中国在北京的办公地点戴姆勒大厦,也是座落于利星行旗下的利星行广场。”
除颜健生与利之星、奔驰中国之间的多重关系外,外界还注意到,颜健生旗下的芜湖中星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由赵薇及其哥哥赵健担任董事,赵薇为最终受益人之一。
《南方都市报》曾援引一位豪华品牌经销商的话,评价利星行“既是商家又是厂家的双重身份角色,令其更能行使一般经销商集团所没有的特权。”
根据当时的数据,奔驰在国内的120家汽车经销商中,有50家左右属于利星行,利星行占据了奔驰国内销售40%的份额。
报道援引一位曾申请奔驰经销店的大型集团高层的话称,表面上,奔驰中国设置的经销商门槛是相同的,但是,利星行、仁孚行等经销商集团通过旗下数十家经销店进行联合采购,依靠更高的采购量,可以获得厂家额外的返点及扶持政策。
“在相同价格情况下,他们能获得更大的销售利润,而且由于采购成本较低,产品价格方面也会更具优势。这无疑比其它个体经销商更具备先天优势。”该人士说道。
观察者网注意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曾发布数据,2017年,利星行汽车年度营业收入达到801.1亿元,在2018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中排名第三。
目前,奔驰品牌轿车在华业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合资企业北京奔驰;另一个是奔驰中国。前者为北汽集团与戴姆勒股份公司、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组建的合资企业。后者在中国大陆以及港澳销售梅赛德斯汽车集团产品经销权。
质量和暴力售后问题不断
号称西安最大的奔驰4S店的西安利之星,自开业以来问题不断。除了汽车质量问题、暴力保养,还包括店员卷款逃跑、因欠款遭堵门等。
《新京报》列举相关事件:
2016年2月5日,一名女车主在西安利之星花48.6万元购买了一辆奔驰GLC 300,在提车后还没开到家就因故障而导致仪表盘一个黄灯亮起。
2016年4月,张先生在西安利之星花260万购买迈巴赫S500,但仅半个月豪车就出现漏油。
此外,2017年5月在汽车论坛上,有爆料称西安利之星合格证造假。
另在汽车之家、天涯等汽车论坛上,网友爆料车辆出现问题后去西安利之星询问原因,但却被告知德国人设计时没考虑中国的现状;在车辆剐蹭后去西安利之星维修,但维修后颜色出现差异,也被告知是正常。
企查查显示,从2015-2018年,西安利之星的法律诉讼达23起,多为买卖合同纠纷。
“夸夸群”走红:给青年人“醒着做梦”的机会
“拍得真美,夸!”“徕卡色调就是强哇!”“拍出了湿润的空气和青葱的感觉!”春和景明,正是赏樱之时,武汉大学大三学生小李拍摄的一张樱花照片,在一个名为“武大XX夸夸群”的微信群里成为“爆款”。同学们在群中分享各自拍摄的樱花美图后,随之而来的是此起彼伏的赞美。有的同学发完图片主动求夸,有的则是单纯分享。所有的赞美都有固定格式,一般是一句话加上一个“夸”字。
近期,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和校友间,出现一批以“夸人”为主题的微信群。这一现象很快从校园蔓延到社会,以小区、公司为单位的“夸夸群”相继出现。很多人将自己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事情分享到群里求“夸”,便静候群友们热情诙谐的夸奖。
1、求夸得夸,“夸夸群”火起来
前不久,清华大学毕业生木木无意间在某平台看到一篇介绍“夸夸群”的文章,于是便萌生了拉一个群的想法。“拉群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两天时间内,很快就满500人”。
木木刚参加工作不久,初入社会的她偶尔会感到疲惫和无助,渴望与朋友们分享一些小情绪。“我觉得有相似想法的同学还挺多的,大家都有想吐槽或需要治愈心灵创伤的时候,所以我就发了个朋友圈,说想建一个清华职场”夸夸群”。有一些同学积极响应,后来群里朋友又自发去拉其他人入群,人就越来越多了。”
“夸夸群”里发布的内容五花八门:求安慰,求鼓励,或者单纯求夸。群友的回复也各有千秋,有的直截了当,有的敷衍了事,有的另辟蹊径。木木介绍说:“大家在群里的发言和互动比较频繁,会发一些职场或个人生活的点滴,求大家夸赞,一会儿就有七八条乃至十几条回复。”
工作点滴也是求夸重点。有群友发消息说:“演讲稿写不出来,求夸。”转眼就蹦出来几条回复:“深思熟虑,认真负责,夸!”“可以脱稿,夸!”“追求完美,夸!”有的回复可谓绞尽脑汁、独辟蹊径:“一位即将用心灵影响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践行者,不需要写稿就可以完美发挥,夸!”
北京联合大学讲师刘源最近也被拉进了一个“夸夸群”:“刚被拉进群里时,并不了解功能是什么,只是觉得有些怪。大家主要是在群里说好听的话。内容上,主要和日常工作相关。比如某个同事加班了,就会说很累,求夸夸,然后就会有其他同事来夸奖。”据刘源介绍,因为群里多是青年教师,也会有一些吐槽工作的内容,比如某个学生出现的问题以及某项工作安排对大家日常生活的影响,等等。
专家表示,“夸夸群”里很多群友互相之间既不认识也不了解,很难结合个人特点精确地夸奖与赞美他人,但这丝毫不影响群友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短暂的心灵按摩。
2、缓解压力,满足心理需求
不少群主和群友都对拉群速度之快、扩散之广表示惊奇。“我认为这源于一些人希望把朋友拉进来,让他们看到大家纷纷夸赞自己,有一种秀一下的心理。”某“夸夸群”的群主周若愚说,此前出现的“喷喷群”氛围并不友好,因此也更短命。
除了气氛更和谐,“夸夸群”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深层次原因更值得关注。在木木看来,成年人同样需要被夸赞和表扬。“我觉得互相夸赞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缓解,大家总需要分享和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夸夸群’里,大家都处于不熟悉的弱连接中,更无拘无束。”
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授赵勇表示,“夸夸群”契合部分年轻人需要心理关怀的期待。他将这种社交方式称之为“轻社交”。“我觉得这是网络时代的特点之一,即一切都具有某种虚拟性。这种社交不那么真实,但又无法说它完全虚幻。所以,这是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社交,符合这个时代青年人的人际交往心理。而且这并非当下青年的个案,渴望被人夸,或者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性使然。”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认为,“95后”这一代高校学生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过去人们的表达基本上是在熟人之间进行。在开放性的信息化时代,新一代青年实际上是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间去表达,“通过多种视角,往往会带来意外的效果”。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对“夸夸群”表示质疑。有网友批评,“夸夸群”的夸奖多是仪式性甚至幽默风趣的附会,完全不是实事求是的赞许。
南京大学教授杜骏飞认为,“夸夸群”的出现给了青年人一个“醒着做梦”的机会,“大学生会识别不出‘夸夸’话语里的真假吗?显然不会。‘夸夸群’能给一个求夸者带来的,不是实质性的肯定,而是某种虚幻而宝贵的善意。所以,‘夸夸群’是情感寒冬里的抱团取暖,是孤单生活里的些微温馨,自然,它也是廉价但仿真的社交喜剧,是对不可企及的人生幸运的模拟。”
3、多元社会,“互夸”值得深思
打开手机,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微信群,有的热火朝天,有的则门可罗雀。“夸夸群”也经历了一个热度逐渐下降的过程。
虽然互夸是建群初衷,但是一些“夸夸群”在逐渐降温后又衍生出新的功能与主题。周若愚表示:“确实,如果单纯夸人,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总不能一直夸下去。我自己建的几个‘夸夸群’,现在主要以科普心理学知识和交流沟通技巧、如何表扬别人为主。现在,群里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继续有人在讲话。”
如今,木木的“清华职场夸夸群”成了服务同学的新平台。她说:“群里会有一些商业合作、团队合作、公司发展、招聘等方面的信息,因为主要成员是已经工作或者即将参加工作的同学,这种校友间的互帮互助很有必要。我觉得这可能会成为群友间维系关系的新纽带。”
在赵勇看来,这一现象可以看作快餐式的文化征候。一是大家失去了新鲜感,二是夸人也是一个技术活儿。
针对“夸夸群”这一社会现象,赵勇评价说:“在我的心目中,以往青年亚文化往往具有某种反叛性和先锋性,所以某种青年亚文化兴起后,就会给社会带来一种震动。但‘夸夸群’已不反叛了,群里的人一团和气、相互表扬,这样一种演变其实是很令人深思的。我希望有人去专门研究一下这种青年亚文化现象,以及深藏于其背后的青年亚文化心理,也许研究出来的结果会更有趣。”
章友德指出,年轻人求夸奖背后凸显了当前激励教育的缺失。他认为,中国家长和老师多以更高标准要求孩子,不大会夸奖。但是,正面激励往往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更好成长。中国家长需要学会鼓励、支持,和孩子互动,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学生求夸的心态,表明了生活中他们缺少这样的激励。”
从深层次看,“夸夸群”走红背后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严肃对待。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需求极大,但目前能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人数少、收费相对较高,且存在专业能力与大众需求衔接不到位等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去年11月中旬,国家卫健委等10部委下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用3年时间在试点地区逐步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索出可供全国推广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
“‘夸夸群’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专家表示,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心理服务的支持,这是一项全新工作,也将面临漫长而复杂的历程。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是一门必须补上的课。从社会公众的角度看,“夸夸群”的出现,会促使大家更加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关注、支持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正是“夸夸群”走红背后的重要意义之一。
专家观点
“夸夸群”的流行与当下年轻人群体的交往需求相关,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面对面直白夸奖或者鼓励,这种需求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求表达、放大、满足。
“社交消费”新鲜、有趣、互动性强,这都是吸引年轻人的地方,但社交话题和热点来得快、去得快,很多时候是游戏、跟风和炒作的产物,很难成为一种稳定、持续的消费模式。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马川
人们渴望被关注、被肯定的需求,与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在“夸夸群”里能得到一定满足。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周子涵
“夸夸群”消费尽管比较小众,但是折射出消费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这也是未来的趋势。人们得到的是一些精神方面的满足,更像是花钱买一份“体验报告”。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家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
互联网推动了“社交消费”,市场也乐得“投其所好”。“夸夸群”这一小众消费现象的背后,除了“90后”、“00后”年轻人可能喜欢猎奇新事物以外,也有商家借助新媒体、新平台进行营销传播的考虑。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