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中华文化的根:教育我们的孩子需要重拾家训的传统
2013-08-27 雅虎学堂22期 阅读第一
这是个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的价值观不断被推翻又重建,却忽视了几千年以来已被证明成功的东西。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已成为过去,“考名牌大学,找到理想工作”只不过是功利短视之举。猛然间才发现,我们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而忽略了家庭,过于重视外在而忽略了内心,过于追求物质而冷落了幸福感。其中一个根源,在于多数人忘记了祖宗给我们的谆谆教诲。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一个拥有优秀家训传统并贯彻良好的家族,可以令其子孙后代人皆君子淑女,人才辈出,香火永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
【陈蕃: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选自《后汉书》)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凡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即便是再微小也要认真脚蹋实地的去对待和处理。在一件小事上能做到认真而完善,那么在做大事的时候这种优点,方会被体显得一览无余,即使是在扫地的时候,也要认真的去扫好每一个角落,就好比是走好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一个儿时培养的良好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苏轼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苏轼被贬官到了黄州后,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穷得过不了日子。他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用于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正是靠着精打细算,苏轼才得以度过那段艰苦岁月。
即便在物产丰富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节俭,珍惜劳动的果实,而不能铺张浪费。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范公厚德子孙千年】
宋朝名相范仲淹一生是忠孝传家,他把自己所有的俸禄都捐出来,用来支持学子、办义学,以及布施给那些贫苦的亲友。有一次儿子给他买了一所花园,准备给他退休养老的时候用,他拒绝了。后来他又找到苏州南园一处住宅,别人告诉他那个住宅风水特别好:“你们家住在里面,一定是代代都会出贤人。”结果范先生听到之后,马上把这个住宅捐出来作学宫,办学校,为国家来培养人才。既然是代代出人才,就为国家培养人才,不要为自己。
范公把华屋良田布施出来,还办了很多义田,用俸禄买了很多田地,捐出来给人耕种,养活读书人。自己不要华屋良田,是不是就没有家业可以传家?不是,范公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侍郎,虽然他自己把所有的俸禄都布施出来了,去世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丧葬费都不够,家里的人都是只穿布衣,可是家业传八百年不衰,直到现在,我们听到是范仲淹先生的后代,都会肃然起敬。
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这句话很有道理。司马光家训里面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是真有智慧。所以华屋良田留给子孙,这是把财产留给他们,他们未必能守,你把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读,真正布施行善积德,积阴德,子孙受我们的庇荫。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跟做小生意的挑贩们做生意,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见穷苦的亲戚邻居,应当要关心他们,特别是给他们金钱上、体力上的援助。
【为富不仁万贯不保】
在曾国藩先生外孙聂云台先生写的《保富法》这本书里面,举了一个他亲眼见到的例子。是讲清朝末年,上海有一位盐商领袖,姓周,我们叫他周翁。当时盐商都是非常富足的,时值湖南发生了灾荒,朝廷发动所有的富商都来认捐银子赈灾。当时他这个湘潭分号的经理就代周翁,代老板认捐了五百两银子。这件事情后来报告给周翁,周翁就非常生气,他不愿意捐这笔银子。曾经有人问过他,你如何能够发家发到这样地步?他说,没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这是他的经营哲学,只是积累,不去用,所以赈灾他也不肯去布施。
周翁过世之后,确实留下的遗产很多,有三千万两银子,他的十房子孙把家产都分了,每家也至少分得三百万两。可是,不过十几年,这十房的子孙,把家都败完了。所以可见得,人如果对他人没有基本的仁爱之心,即使是万贯家财也不能够长久。古人说的,富不过三代,正是讲的这个道理。
扬善惩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周易•系辞下》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刘备此训是对这段话的提升。他告诫刘禅,要加强德行修养,对任何事情,既不要因为是小恶而去做它,也不要因为是小善而不去做它。这两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包含着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小恶不断积聚下去,就会陷于大恶而招祸,而积小善便能成大德而赢得美名,铸成伟业。刘备告诫道:“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只有自己贤明德高,才能使人信服。你父亲德行浅薄,你不要效仿。这些话语重心长,很有教育意义。
不过,刘禅毕竟智量不足,又昏庸无能,在诸葛亮死后,信用宦官,朝政不修,国势日衰。炎兴元年(263),魏将邓艾率大军进逼成都,刘禅用谯周策投降,其子北地王刘谌进谏:“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刘禅不纳,蜀国败亡。刘谌哭于宗庙,先杀妻子,而后自尽。
明志向
【诸葛亮诫子侄:养德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幼小时颠沛流离,经受了许多磨难,这锻炼了他的性格、意志,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而在隆中隐居耕读期间,又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修养水平,在道德经济文章、兵书阵法韬略、天文地理历史方面无所不通。他就用自己的这些体会训诫子侄,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德、才、学、志的关系,指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一个人格高尚的君子的操行,便是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生活节俭来涵养品德。不能淡泊就无法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能恬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知识必须有安静的心境,而才干必须从学习中得到。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忠义
【岳母刺字:好男儿当精忠报国】
岳飞年少时,其母在其背上刺了“深入肤里”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父亦训曰:“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在父母的勉励下,决心以身许国,消灭敌人,恢复故土,以报答父老乡亲。“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自律、励人、诫子,五个儿子个个成才;长子岳云转战各地,屡立奇功,其余四子或武或文,亦不辱岳门。
岳母虽是位普通农妇,却是如此深明大义!
知孝悌
【曾国藩:“孝悌”两字尽一分便是一分学】
曾国藩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复告诫家人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也”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日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曾国藩赞成“孝而不愚德之本”。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为了一点小事,在家里与弟弟发生了争执。这事对曾国藩的震动很大,以至过了好久,他还表示深深的悔憾。他以此事教诫儿子纪泽,希望他能体谅自己这番苦心。
他认为孝是德行的根本。在这里,孝有两层意思,一是晚辈对长辈永远只能百依百顺,儿子对父亲只能言听计从;即使当长辈犯了错误,晚辈也要对他的错误毕恭毕敬。另外一层意思是,如果长辈在晚辈面前犯了错误,晚辈应该规劝他,这才是孝。前者是愚孝,后者才是真孝。
说到做到,方能立信
【曾子杀猪教子以存“信”】
曾子娶公羊氏为妻,生下儿子曾华、曾元等。当时家境贫困,他“布衣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米未得饱”,“衣敝衣而耕”。连粗布衣服与乱麻絮制成的袍子也不完整,酒糟、谷皮之类的食物与菜汤也吃不饱,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田里耕作,平时根本谈不上杀猪吃肉。
有一天,他妻子到集市上去,儿子哭着要一起去,她就哄他说,你回去,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回家时,曾子正要杀猪。她说,你不要信以为真,我“特与婴儿戏耳”。曾子说:“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意思是对孩子是不能开这种玩笑的,孩子正在听你的教诲,今天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欺骗,他就会不相信你,这不是成功的教育方法。于是,便杀了猪给儿子肉吃。这种说到做到、言行一致的家训方法,是非常可贵的。
清正廉洁
【杨震“四知” 正气浩然】
杨震,字伯起,东汉安帝时官至司徒太尉,克己奉公,刚直不阿。其最著名的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故事。
杨震做东莱太守的时候,提拔了一位读书人,叫王密,把他提拔做了县令,这个读书人就很感恩杨震。有一天晚上,王密带了十斤黄金,来送礼,感谢杨震,杨震就很不高兴,对他说:“你怎么不知道老朋友的心?”因为杨震为人是非常清廉的,绝不贪意外之财。王密就跟他讲:“深夜里又没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就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哪能说没人知道?”结果王密听了之后,很惭愧,就把黄金带回去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杨震四知”,那么他这种公正廉洁的德行,永垂青史,成为后世传颂的一个楷模。杨震子孙能遵行其遗训。杨震一族自八世祖杨喜起,到曾孙杨彪时曹丕称帝代汉,作为东京名族,绵绵四百多年。
戒除贪污受贿,杨震就是我们的楷模,如果不是在心地上,把这些妄取贪求的念头,斩绝得干干净净,就很难做到。心地的功夫要用在平时,有一丝毫贪念起来,立即要斩除,把内心的污染,洗涤得干干净净,那么日久天长,也就成就了正人君子的品格。
立志高雅,守志不移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官至中散大夫。因不愿投靠当权的司马氏集团,后遭诬陷,被司马昭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的罪名所杀。其家训思想,突出立志,这集中反映在他给儿子嵇绍的《家诫》中:
“人无志,非人也”。他训导嵇绍,每个人都应立志,而立志当善,守志当固。指出:“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算不上真正的人。但君子运用心志时,所思量的是有标准的,就是应当考虑其善良的方面,且一定先计议,然后才付诸行动。
嵇康家教的核心是“志”教。志存于内而表于言,支配着立身、处事、待人等各个侧面,守志、行志的基本要求是“慎”,言语、取予、交往乃至饮酒都要谨慎小心,处处提防,考虑到方方面面情况及其应付的办法。嵇绍虽十岁丧父,但受其父志诫之影响甚深。他少知名,有文思,“平简温敏”,“最有忠正之情”。后官至侍中,跟“从惠帝(290—306在位)北伐成都王,王师败绩,百官皆走”,惟嵇绍一人为保护惠帝,以身迎枪,血溅帝衣,死于帝侧,终成忠臣烈士之志节,而为历代推崇为忠君的典范。
刻石立铭训子孙
包拯为官清廉刚毅,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历代家喻户晓的清官形象。有《包孝肃奏议》存世。家训总共只有几十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
这短短几十个字的家训,告诫为官的子孙不得贪赃枉法。如果不服从训诫,活着不许进入家门,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之中。这种惩罚是古代对不肖子弟的一种最严厉的惩罚。由此我们也可领略包拯的为官做人之道是何等的高尚!
勤俭的家风
【司马光俭朴教子】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光,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相传,司马光为了教育其子司马康,特意撰写了一纸脍炙人口的家训篇《训俭示康》。其文其旨,系教育司马康不求豪华奢靡,培养朴素节俭美德。他举出三件亲身经历的实例教育儿子。
其一:童年时,司马光“自为乳儿”,“不喜华靡”。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衣服加在他的身上,他总是“羞赧弃去之”。司马光以此教子不饰金银,朴素自然。
其二:20岁那年,司马光考中进士,受聘赴皇上赐予的国宴。与宴的同榜进士,都把皇上赏赐的象征殊荣的金花插在帽檐上,司马光则“独不戴花”。直到有人警言“君赐不可违”时,他才勉强“簪一花”。司马光以此教子自谦自让,不炫不耀。
其三:平日里,司马光“衣取蔽寒”,“食到充腹”,不敢以与众不同的行动求得过奖名誉。司马光以此教子以俭为乐,以俭为荣。
司马光以童年、青年和平日的三件事,形象的阐释了“要节俭”的修身道理。
在司马光身教情染的艺术陶冶下,其子司马康从小严谨、聪颖,博通古籍,曾任校书郎、著作佐郎侍讲等职,被世人誉为“口不言财”的贤人。
古人且能为之,今人应当何如?
清廉的家风
【颜氏家训: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
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改朝换代风波迭起,士族急剧衰落,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是这个动荡年代的直接产物。
颜之推家训思想最可贵之处,是希望子孙为官时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要为了高官厚禄而不择手段地走门子,到处钻营。北齐末年,许多人以财货交结外戚打关节,觅嫔妃走门路,当上了郡守、县令,“荣兼九族,取贵一时”。但他们“既以利得,必以利殆”,常常是“纵得免死,莫不破家”。因此,他告诫子孙:“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
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汉书》的颜思古,书法为世楷模、笼罩千年的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尤其令以后明清两代的人钦羡不已。
文雅的家风
【钱氏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在江浙一带,钱氏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大家族,自吴越王钱镠以来家族就有族谱。自钱王始,钱氏精英不断涌现,近代以来更是子孙鼎盛,曾有一个绕口令来形容钱家“人才谱”:“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据不完全统计,当代钱氏家族仅科学院院士国内外就有100多人,分布在50多个国家。
除了“三钱”外,人们所熟知的还有钱穆、钱钟书、钱玄同、钱永健等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钱氏家族还多出“父子档”,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人们称这个家族为“钱氏豪门”。
钱氏家族的兴旺不衰,与被钱家人当成家规的《钱氏家训》有着密切关系。“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氏家训》中这句话,在研究者看来,既是钱式家族子孙鼎盛、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1928年夏秋之交,钱穆的妻子和新出生的婴儿相继去世。正在无锡荣巷中学任教的长兄钱挚,闻讯后立即归家为之料理后事,后因操劳过度,急火攻心,不幸溘然长逝。钱挚去世后,钱穆便把16岁的侄子钱伟长带在身边,供其读书。钱穆与钱伟长同在灯下读书,在一起钻研学问,钱穆的母亲常在一旁缝纫伴读。
勇武的家风
【杨家将: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宗保之子)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在中国历史上,凝聚着这种忠烈家风的事例绝非杨家将一家。仅在山西,还有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赞、呼延灼的呼家将。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相互辉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杨家将抗辽的故事虽然部分是真假相掺,但是不妨碍古人对勇武忠义的追求,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称道。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刚生下孟轲时,她家在凫村较冷僻的地段,附近是墓地,故“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 踊跃筑埋”。在墓地里嬉戏玩耍时,模仿人们哭丧、送殡鼓吹、埋棺堆土,孟母觉得“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便把家搬到了凫村西南的庙户营,住在市场附近,东邻是屠户。孟子受其影响,“其嬉戏为贾人炫买之事”,模仿杀猪,吆喝买卖。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利于儿子的成长,又移居“学宫之傍”(即今邹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学宫中书声琅琅,礼仪隆重,孟子耳濡目染,“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在戏耍游玩中摆弄祭器,模仿祭祀,学行礼节,孟母这才满意地说:此“真可以居吾子矣”。
这则千古流传的故事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至深。
田稷子母诫子: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
齐宣王的相国田稷子,接受了下级官吏贿赂的上百镒钱,拿回家交给母亲。其母说:你为相已“三年矣,禄未尝多若此也。岂修士大夫之费哉”?你的俸禄从未如同现在这样多,难道这是从士大夫那里收取来的?田稷子跪着回答道:“诚受之于下。”确是从属吏的贿赂中得来的。其母听了严肃地批评他说:“吾闻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竭情尽实,不行诈伪;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
在这里,田稷子母以忠君为中心,向儿子讲了许多官德准则和为人之道:第一,仕人应当修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操行,不取不义之财;第二,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虚伪欺诈;第三,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在心中计谋;第四,要言行相符,表里如一;第五,臣事君应如事父,恪尽职守,廉洁公正。只有这样,才能一生通达,平安无事。
同时,田母斥责他道:如今你却与此相反,背离了忠的要求。而为臣不忠,就是为子不孝。不义之财,我是不该有的;不孝之子, 也不是我子,你起来走吧!
经过母亲的一番训斥,田稷子无比羞惭地走出家门,马上把钱退还给原主,并主动向齐宣王坦白自己的贪污罪行,请予刑戮。齐宣王知道此事的原委后,非常赞赏田稷子母的义举,赦免了田稷子的罪行,“复其相位”,并拿出国库的钱赏赐这位贤良的母亲。在中国古代家训史上,田稷子母亲为人们树立了用忠正、清廉、正直教育儿子并感化别人的榜样,说明仕人连无功受禄的事都不能做,更不用说接受别人贿赂的钱物了。
孙叔敖母勉子行仁德
楚庄王的令尹(宰相)孙叔敖,小时候有次出去玩耍,看到一条两头蛇,心里很害怕,就把它打死埋掉了。回家后,他向母亲哭诉道:“我闻:见两头蛇者死,今者出游见之。”其母问:那条蛇现今在哪里?他回答说:“吾恐他人复见之,杀而埋之矣。”母亲鼓励他说:“汝不死矣!夫有阴德者,阳报之。德胜不祥,仁除百祸,天之处高而听卑。《书》不云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尔嘿矣,必兴于楚。”意思是,别担心,你死不了!做好事而不让人知道的人,一定会得到报答。好的德行可以战胜凶险,仁爱可以消除各种祸患,天在高处能处理地上低处的事情。《尚书•蔡仲之命》不是说过吗?上天决不偏爱任何人,惟独辅助有德行的人,你不要再害怕了,将来一定会在楚国发迹。孙叔敖听了母亲的话,懂得了积善行德的意义,后来果然成为楚国名臣。
后来,孙叔敖也言传身教,善于教子。他生活俭朴,不讲排场,常坐马拉的竹木车,也不看看拉车的马是公的还是母的。他在病疽将死时教诫其子,不应接受楚王因其功绩而册封的肥沃土地,而应接受贫瘠封地。此举实际上是对公父文伯母关于圣王择瘠土而处民,“故长王天下”这一训诫的继承与丰富。
杨万里夫妇:教育孩子 父母当率先垂范
在做京官时他就随时准备丢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费,锁置箱中,藏于卧室,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怕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在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应有余钱万缗,但杨万里均弃于官库,一钱不取而归。一个连工资都不领的人,怎么不受时人后人尊敬。他的儿子深得教诲,在为湖州官吏任上,用自己的工资七千缗为贫户纳税,而在辞别这个人世的时候,却连一件正棺入衾的衣服都没有。
杨万里的妻子罗夫人,寒冬腊月,每天早早起来,为仆人先熬一锅热粥。一直坚持到七十多岁。有人不解,她回答说:“仆人也都是有爹娘的,他们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啊!大冷的天,我要让他们心中有了暖意之后,再去干活。”
杨夫人一生共有七个孩子,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全部由自己奶大。在那时,有权有势的官员都是要雇奶妈的,可她却坚持自己喂养,她说:看不了那些奶妈饿着自己的孩子去奶别人的孩子!
为人父母教育孩子要率先垂范。杨万里家四个儿子全部做了高官,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结语:看看祖宗给我们交待了些什么
一块地,收割了一茬麦子后,应懂得及时施肥,才会有下一个季度的丰收。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财产也罢,祖训也罢,都会给出我们以庇荫、厚爱。但财产会花光的,而祖训呢,如果不去继承与发扬,也会一代代失传。这如何能“喂肥”我们的下一代?有俗语云:富不过三代。这富“遗失”在哪里?往往只因为对传统家学文化的忽视。
当今社会、学校已成为新一代青少年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有知识不一定就有修养,文化高不一定情性好。学校里大多是素质教育,而最重要的基础教育——情性教育往往是得益于家庭的日积月累的熏陶。因此,家庭在现代社会仍不失为基本的社会化媒体。
即使宗族文化消失殆尽,并不代表家训已然过时。普遍缺乏文化、没有信仰的我们,不妨翻一翻家谱,看看祖宗都给我们说了些什么。